土庫地名源由
雲林縣土庫鎮位於虎尾鎮之西,農產豐富、古釀麻油、醬油盛名遠播、交通便利、教育普及,早期的『塗褲』地名,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地名。
土庫昔日位於周緣23莊交易中心及鹿港、北港、鹽水、嘉義、台南的南北交通要衝,加上悠久歷史,當地居民引以為傲。老照片舊街彎彎曲曲的中山路,就是昔日的塗褲街,曾經有古屋櫛比,因時代變遷,於民國五十一年被拆除重建房屋,擴寬道路,往日風光已不存見。更令人遺憾,在日治時代,街上古蹟、砲台、天井、大旗桿、防匪槍口等,被毀極多。
土庫源由,採訪耆老,遍觀諸羅縣志,台灣開發史、雲林縣采訪冊,綜合其意,有四種說法如下:
第一種:土庫昔稱塗褲或塗庫,係由洪雅平埔族(Hoanya)之猴悶社自稱Docowamg或Dacowangh之音譯有關。其節譯Docow或Docow為塗庫。
第二種:平埔族語音地名TUKU的拼音,其諧音相近,以竹為支架外,塗糊土橢圓形,有四足的塗庫,又稱古亭笨,因而得名。
第三種:清朝時期,塗庫位於23莊交易中心及通往鹿港、北港、嘉義、台南之南北交通要道,尤其本鎮出產黑麻油、白麻油、土豆油(花生油)、醬油、五穀、農產品等,居民建造出土造穀倉,故而得名。
第四種:塗庫昔日為鹿港通往北港、台南必經要衝,赴台南府應考科舉,順天宮文昌帝君祈求功名者或經貿商議者,都至塗庫過夜,因沿路兩旁高聳,中央低漥,道路十分狹窄,乾燥時塵土飛揚,每逢下雨天泥濘,人馬車輛行經黃及崙庄,雙腳深陷泥沼或牛車輪帶動黃土,把旅客沾的滿衣褲腳,有如穿著塗褲,其台語諧音相似,被稱為『塗褲庄』得名。
本文引自土庫鎮公所文化導覽 製作人 : 陳席卿、鄭淑慧、郭書宏
|